我们不一样的根源

源自:自主健康网 作者:冯志涛

 

小编介绍嘉宾:

大家好,到点了,咱们开始吧。

我在冯老师开始分享之前介绍几句。冯老师对我们共学是有特殊意义的,我们30节网课都是冯志涛老师原创写作出来的,有我们学习的前提就是有了这30节网课,还有我们自主健康公众号,创始人也是冯老师,我们自主健康网站也是冯老师建设的,所以分享这一节,健康能自主吗,也是特别觉得这个题目很适合冯老师来讲,所以还把第六课第七课颠倒了一下。也是我们第一阶段学习压轴的分享嘉宾,冯老师,现在请何志涛老师来给我们分享吧。 

冯志涛老师分享

那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网课当中的这一课叫《健康真的能自主吗?》。

之前行一老师跟我约定说,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其实我就觉得特别有压力,为什么有压力?

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座的各位,咱们大家,因为之前行一老师跟大家一起去学习前面几课的时候,我中间有时间的时候我会上来一起跟着学习,然后我看到咱们名单里面,咱们来学习的朋友当中,好多都是很熟悉的名字都是老朋友,然后甚至很多朋友,我觉得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下都多次的听过我们来分享自主健康原版养生的这样的一套理念和方法。

然后我就觉得压力真的很大,大家真的是在反复的在学习,抓住一切机会的学习,但是作为分享的人或者是一起共学的人,能不能真的给到大家一点点的启发和收获,每一次跟大家一起来交流,是不是真的能够帮助到大家,这样也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

那么咱们自主健康的学习,前面其实已经共学了好几课,然后包括网络课程,大家可能也都很快的可以给它翻阅过去,但是实质上这里面我还是想跟大家共同分享的一点,就是自主健康的这一套的理念和方法的学习,它和咱们以往的学习的方式不太一样。

那么咱们的这一套学习,可能我们只是把那个概念记住,把这个逻辑这个记住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最不重要的,我们这里面可能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够把它用起来,能够把自主健康这样的一套理念和方法和我们自己的生活,不仅仅是健康,和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能够融会贯通融合起来。

其实自主健康一套理念,本质的,生活观也好,健康观也好,同时它也是一套方法论,或者是一套指导我们工作、生活的一套思想,所以实质上它就是和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应该是我们一个生活或者健康的底色。

所以咱们在一起来学习自主健康这样一套理念的时候,我们的网课可能是一个抓手,然后大家共同学习,这是一个方便。

最重要的大家还是要别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知识的学习,不是去记住某些词,记住某些概念,最重要的其实是学一点用一点。每一次的学习都是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和在我们去认识健康也好,认识这个世界也好,或者面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种种的问题的时候,它其实都应该是我们思维的一个底色,认知的底色或者面对的解决的这样的一个底色,这个才是自主健康这一套理念的价值所在。

所以今天我看咱们这里面还真的有很多的老朋友,那么我也是再跟大家再强调一下。我们的学习,大家千万别去背什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把它用起来,而且最好能够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面对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仅仅是健康问题,我们自然而然的能从这样一套理念来出发,这是给大家的一个提示。

那么第二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哪呢?来自于咱们前面的几课的和大家一起共学的行一老师,为什么?因为每一次虽然我可能不一定能完全的把她的课程听完,但是后面因为咱们公众号里面不是都有内容分享,所以每次发到公众号的时候都会有时候细看,有时候粗看,反正都会看,都会浏览一遍。

那么在浏览的时候,唉呦,我就觉得她怎么能够想到那么多,然后我今天在准备咱们今天晚上一起学习的时候,我又把我们前面的这几课的网课内容,我又一课一课的我又去读了一遍,然后我想了想,如果是我现在去重新去表达,或者是像前面几课跟行一老师这样一起跟大家去交流,会有什么不同?

我发现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我能表达的好像还是这些。但是原可能我认为我只能表达这些了,可是每次行一老师都会给我们延展出很多的其他的方面的,知识也好,内容也好,或者点也好,然后就会让我觉得她把这个深度或者广度都给大家扩大了,然后让大家更容易的去接受。

好,下面问题就来了。那么我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和行一老师我们俩的表达会不一样,就是说不是内容不一样,而是这种表达出来的方式,或者是比如说就同样的这样的一课,前面的7课,前面的6课,同样的是一课的内容,我来表达,我只能是表达出大家看到的网课的文字的那些内容,那么行一老师来表达,就能够又去延展到其他的一些内容?

我请大家来想一想差别的根源是什么?腾讯会议里头是有一个聊天的功能,大家可以先想一想您的答案,这是我们今天晚上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两个人表达出来会有很大的不同的特点?

这个根源原因是在哪?是什么?大家可以把你的答案发到聊天那里,如果不好找,也可以直接打开麦克风。

因为主体的感知有差别,好;身体差异,觉察的角度不同,现在已经三个人回答三个角度了,是吧?还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好,主体不一样,还有吗?好,我们先看这5个答案,大家一起来看这5个答案。还有肉体、心不同,现在一共是6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是说主体的感知有差别,那么第二个是说身体差异,身体差异是在哪?好,下面又有经历不同,业力问题,好的,大家的回答的范围越来越广了,还有性格不一样,好像都有点差不多,是吧?你看大家的回答越来越广的时候,其实可能这个问题可以回答的那个角度可能就会越来越多,还有一位说心识和体验不同。

好,但回过来,还有生活成长,工作环境不同,好,很多。那么这么多的答案能不能再归类,你看咱们的回答,最后又有一个修行的过程,好,主体的感知有差别,这是说了什么方面,然后身体差异,身体差异指具体什么?是指我们两个长得不一样,还是哪个方面的差异?然后二位的觉察的角度不一样,觉察这是哪个方面,然后不同的生活背景,生活背景会影响到我哪个方面。然后有个同学说主体不一样,还有肉体、心不同,这就是两个方面了对吧?

好,经历不同会影响到我什么方面?好,业力问题,业力问题因为没有办法去证明,所以咱们先不探讨;好,性格不一样,又是哪个方面呢?然后心识和体验不同,这就是两个,心识是一个方面,体验又是一个方面。生活成长环工作环境不同,又会影响到哪个方面,然后修行的过程不一样,这个是影响哪个方面不一样,答案不一样,也是因为主体不一样。好,习惯不同影响什么?认知水平不同,然后肉体、能体、主体都不同,确实肯定不同。

方式不同,好,我们的答案就到此,咱们就先不要再去写答案了,已经写了很多。

我刚才也差不多都说了一遍,我想启发大家的是什么?大家来思考这个问题,你看她的表达是那样的一个特点,她会表达出那样的一堆内容来,而我的表达我就是只是这样的一块,那么大家说出来的答案都有道理,确实是因为我们俩思维方式不一样,我们俩的认知水平不一样,我们俩肉体、能体、主体肯定都不一样,要都一样,我们俩就完全是一个人了,肯定是不一样。

但是根上这么多原因,如果归结到一个点上,咱们怎么去归结?其实咱们这里头有的朋友的答案已经说到点子上了。我们去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去看待一个现象的时候,我们从哪入手?首先我们得有一个抓手,刚才我不是说咱们学自主健康这一套理念,就不要把它当成个知识,而是要把它用起来对吧?把它当成我们面对一些事物时候的方法论指导。

现在我们来说这个问题、这个现象的时候,同样也是别忘了从我们自主健康理念的基础,从生命观这个角度,我们来认识自主健康。咱们在上一课内容当中其实已经学到了,说我们这个生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那么大家在回答的时候,已经把这三个部分都写出来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肉体、能体、主体三个部分构成的,那么决定了我的表达和行一老师的表达不同的。

大家看一看大家写出来的这些答案,最终主体、能体、肉体这三个方面当中,哪一个方面是根本因素?我们俩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表达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俩在哪一个方面是不同的?很好,亚英领会好,大家都回答主体非常棒。对,我们就这样去看待这个问题,然后再看大家写出来的答案都对,那么大家的答案其实都是在不同的角度去讲,那么我们俩的主体怎么就不同,怎么就能有不同的表达,就是说我们俩的主体有什么不同才带来了这样的一个表达?

有朋友已经说了认知我们俩的认知不一样,所以我们俩的表达出来的呈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我们俩的认知怎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刚才大家回答那些问题了,因为我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我们的生活工作背景不一样,然后学识不一样,修行不一样,但刚才说了很多对吧?

然后不觉察的角度又不一样,然后体心识体验不一样,然后成长环境不一样,认知水平也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这些都对。那么这个问题就是说大家现在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更容易去从某一个细节点上去回答,去认知,对吧?去回答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倒过来,能不能我们一想哪个事儿一面对哪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先有个抓手?

要是从细节入手去找,细节太多了,刚才大家列举了已经非常多了,但是肯定还不够全。如果我们要再去探讨,肯定还有我们俩的学历不一样,专业不一样,我们俩的学习能力不一样,科研能力不一样,关注的兴趣点不一样,对吧?我们要是去列举还会列举到很多,那样列举的话是无穷无尽的,这样的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也很费劲,很容易变成一个很片面的认知,怎么样才能不片面的认知,怎么样能够一下子就提纲挈领,抓到根上就离不开咱们生命观。

所以面对这个现象的时候,首先我就抓住我们这三个词也好,三个概念也好,主体能体肉体,但是千万别把它当成一个词和概念,它就是我们生命当中鲜活的一个部分,所以一说我们俩为什么呈现出来会不一样,无论如何我也说不出来,他讲出来的话他可能也说不出来,我说的话,他举的例子我无论如何也举不出来,我举这个例子他可能也举不出来,不仅仅是我们两个人,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我们在表达同一个观点的时候,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呈现出来肯定大多都是不一样的,那根在哪呢?

根在我们主体、能体、肉体当中的主体,主体的不同。然后又是主体的什么不同,我们再往下延展,这样我们从根上去往下延展,就比较容易去扩展,然后也比较容易去这个叫抓住重点,然后你也不会去偏执到哪一个方面去,而且可以不断的再去补充。

好,我们两个人的主体不同,这是肯定的,每一个人都不同,对吧?我们两个人的主体不同,同样,我们的主体的认知就不同,我们的认知造成认知不同的原因是刚才大家列举的这一些。现在大家看到的一个结果就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认知不一样,所以我们两个人的表达不一样,对吧?这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共学的一个现象。

那么如果把这个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健康当中,怎么去扩展?你看我们每一个人的主体不一样,主体不一样,那么主体的认知不一样,主体的认知不一样,那么我们的呈现不一样,那么同样我们的选择和判断是会不一样,那么用到健康当中的话,能不能我们面对一个健康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的时候,可能我们好多人,我们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我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对吧?

我们不同的选择根源在哪?就跟我和行一老师不同点一样,跟在我们的主体,我们每个人的主体不一样,然后由于我们种种,所以带来的我们的认知不一样。由于我们的认知不一样,接下来如果要再去做选择和判断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和判断就不一样。

标签: 主体 
相关文章